当前,四川民族地区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贫困走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细观脱贫群众“口袋”虽富,但“思想”却未同步富起来,一些精神脱贫的“软指标”远未达到,还存在安于现状不改变、不求进取“等靠要”等思想。鉴于此,笔者对补齐脱贫群众精神短板作了深入调研思考。
一、脱贫群众精神文明建设现状
当前,立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脱贫地区切实抓好农村基础设施、住房安全、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就业扶贫等“硬指标”,在走访脱贫户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不少脱贫户虽然住房条件改善了、经济收入提高了,但房前屋后到处堆着杂物,遍地都是灰尘,攀比之风、陈规陋习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例如,部分群众思想观念陈旧,文化素养较低,理解相关政策规定存在固执偏见,对于村级工作不配合;部分村民感恩意识薄弱,不愿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农村婚丧嫁娶、人情攀比等一系列不良风气、陈规陋习虽然得到暂时扭转,但并没有“断根”。这些现象不仅反映出一些脱贫户缺乏脱贫致富的志气和勤劳苦干的精神,也反映出基层注重物质脱贫,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精神脱贫的重要性。
二、民族地区补齐脱贫群众精神短板的主要做法
一是将软指标转换成硬任务。只有“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才能有效激发、主体作用才能有效发挥。不少地区将精神脱贫的软指标当成硬任务来抓,围绕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树立文明新风等内容,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健全村(社区)“红白理事会”队伍,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十大行动”、村容户貌整治,对村两委、村民、脱贫群众行为进行规范制约,以硬指标完成度为切入点纵深推进县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通过解决好精神层面的问题,激发脱贫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弘扬新风尚狠除陋习。突出问题导向,分类施策,着力解决部分农村和脱贫户存在的不良习气。大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以农牧民星期天、专题宣讲会、送学上门等形式向群众宣讲移风易俗的意义及相关政策法规,将“讲文明、树新风”纳入村规民约,挖掘传统民风民俗中有利于乡村德治和善治的人文精神,充分利用传统节庆活动教育群众、教化风气,形成共同约束,养成自觉习惯,鼓励农牧民自觉抵制身边不文明行为,远离“粗、傲、俗”等陋习,不断提升群众的文明素养和社会风尚。
三是倾情帮扶激发内生动力。通过教育引导,把脱贫户主动脱贫的志气“扶”起来,把“内因”激活起来,引导脱贫户自立自强。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主题教育,通过宣传大政方针、各项惠民措施、法治教育等方式凝聚贫困群众共识,激发内生动力,克服“等靠要”思想;深化文明创建行动,提升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实效,教育引导群众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全面加强农村绿色节能生活方式教育,推行“垃圾不出户”制度,减少农村垃圾和污水排放,开展群众房前屋后清洁卫生评比,消除“脏乱差”,建设宜居环境。
四是全面推进典型示范。开展先进个人、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充分挖掘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坚持把群众“满不满意、认不认可”作为评树典型的重要依据,让群众和村集体有方向、有标杆,以点带面,带动新风正气的形成。
三、工作思考
补齐脱贫群众精神短板,必须落实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久久为功、精准施策、持续用力。一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补齐脱贫群众精神短板,实现精神富有一定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县委、乡镇党委、村委“三级书记”抓工作机制,把补齐脱贫群众精神短板,实现精神富有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系统谋划、压实责任、狠抓落实。二是相关部门协同配合。补齐脱贫群众精神短板涉及人居环境、乡村风貌、文化服务、文旅产业、移风易俗等内容,要明确责任主体、制定任务清单,细化任务、量化指标,努力打造“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长长久久”的美丽乡村,实现人居环境靓起来、乡村治理强起来、文明新风扑面来的良性循环。三是调动脱贫群众主体作用。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充分调动脱贫群众在文明创建、产业发展、农村治理等方面的主体作用,让群众成为产业发展的生产者、参与者、受益者,成为建设生态宜居家园、传承文明乡风、推进乡村善治的驱动者,提升脱贫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第35期民族地区领导干部进修班学员,现任乡城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